8月6日清晨7时10分,京广铁路广武车站通信机房内,一排排设备指示灯在晨光中明明暗暗。“嘀嘀……”突然,急促的告警声划破机房内的静谧。
“传输设备告警!”正在巡检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通信段南阳寨通缆工区工长丁金鹏闻声快步冲来,迅速取出专用仪表,检测、读数一气呵成。“光模块故障。”他一边低声判断,一边更换备用模块,拔插、紧固、调试……不到10分钟,告警声戛然而止,设备运行灯重新稳定闪烁。
丁金鹏所在的南阳寨通缆工区,担负着京广铁路52公里通信线路以及300余台传输、数据网、调度通信等各类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暑运以来,随着客流量不断攀升,对通信设备的检修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丁金鹏和同事们比往常更忙了。
“丁工长一来,故障就像见了‘克星’。”在场协助的青工小何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里满是佩服。在工区同事口中,丁金鹏是出了名的“数字妙手”——不管传输设备“闹”什么毛病,他总能快速定位、精准解决。“丁工,您这‘眼疾手快’的功夫咋练出来的?”小何忍不住问。
“就是‘五多’,即多跑、多看、多摸、多记、多琢磨。”丁金鹏指了指机柜继续说,“设备、仪表摸得多了,温度、参数稍有不对就能发现。有问题多问几个‘为啥’,平时遇到的故障有啥‘妙方’都记下来,这些都是笨功夫,但管用。”
处理完故障,丁金鹏并未停歇。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记录下此次故障的现象、排查过程和处理结果。“设备就像人,偶尔会‘生病’,但每次‘治疗’都得留个‘病历’。”他翻开本子,最新的一页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近期管内各站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注意事项。“现在正值暑运关键期,通信保障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丁金鹏说。
上午9时,机房外的蝉鸣声渐起,丁金鹏带着工区职工开始日常检修工作。从站场机房到通信线缆,从开关电源到传输接入设备,从光缆引入口到沿线标桩,每一个端口、每一处点位,他都要仔细检查设备温度、查看指示灯状态、分析光纤数据。“通信设备是运输指挥的‘神经中枢’,必须保证‘零故障’。”他边走边叮嘱同事。如今,在丁金鹏的影响下,工区形成了“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的工作法,管内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27%,多项技术攻关成果在全段推广。
(文/图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王静 通讯员 闫波)
诚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